时间:2023-01-09 17:04:58 | 浏览:504
俗话说“张王李赵遍地刘”,张姓,赫赫然排在第一位。
这种说法,说的是人数最多、分布最广的几大姓氏。
虽然说,民间说法不见得能准确统计出人数的多少来;但却确实涵盖了从古至今最大的几个姓氏。
而据目前的相关资料统计,张姓,现为全国第三大姓,约有人口8500万,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.79%。也就是说每一百个人中,就差不多有七位是姓张的。这规模,够壮观吧?
但是,以张氏如此壮观的人口,从古至今,居然愣是没出个皇帝,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吗?
一、“张”字的结构,难以直起腰来
张字由弓、长组成,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,一般都说是“弓长张”。
张,繁体字写作“張”,是个象形字,就像一个张弓欲射的人。张字的本意也是开、展开、拉紧,并引申为扩大、料理、应酬等等。
所以说,张字虽然是左右结构,由“弓”和“长”左右相合而成,但从字义上来看,“弓”在张字中是处于核心地位的。
而“弓”字的形状,则像是一个弯着腰的人,而且是永远都直不起腰来。这是不是也就预示着“张”姓总是要受制于人,不能完全仰首呢?
所以,才会有运筹帷幄的张良,只是帮助刘邦打天下;一代名臣张居正,权倾一时,几乎连皇帝都得听他的话,可最终也只是内阁首辅;清康雍乾的三朝元老张廷玉,顶多也就是凌烟阁画像;......
倒是也有不甘于人下的,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领袖张角,自称“天公将军”,不知道他起义成功后会不会称帝,但可惜的是他病逝了,起义也被镇压了。
二、张姓的由来,以技为姓
相传,张姓源于上古黄帝之子挥。
据史料记载,挥是重要武器----弓的发明者,并因此而得姓:
据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载:“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,始制弓矢,子孙赐姓张氏。”另据《元和姓纂》所载:“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,为弓正,观弧星,始制弓矢,主祀弧星,因姓张氏。”
所以说,挥之得姓为张,是以技(技艺、职业)为姓的。
也许,这是张姓后代中出了不少以技闻名的原因?
发明地动仪的“科圣”张衡、传世巨著《伤寒杂病论》的作者“医圣”张仲景、草书书法家张旭、画就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张择端、太极拳术、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、 ......
三、张氏家训“忍”为贵
家族的传承,父母的言传身教,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。张氏“以忍为贵”的家训,在很大程度上,决定着张氏后代的做人、做事。
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张公艺九世同居,得益于他的《百忍歌》,为此得到了历代朝廷的表彰,唐高宗更是亲书“百忍义门”四个大字旌表。
张旭题诗曰:
“张公书百忍,唐朝著勋名。
天子躬亲问,旌表悬门庭。
洪都是故郡,清河脉长存。
儿孙须当记,族远诗为凭。”
正如《百忍歌》所言:“忍是大人之气量,忍是君子之根本”,以此为家训的张氏后代,距离皇帝的距离太远太远。
附:《百忍歌》
百忍歌,歌百忍;
忍是大人之气量,忍是君子之根本。
能忍夏不热,能忍冬不冷;
能忍贫亦乐,能忍寿亦永;
贵不忍则倾,富不忍则损;
不忍小事变大事,不忍善事终成恨;
父子不忍失慈孝,兄弟不忍失爱敬;
朋友不忍失义气,夫妇不忍多争竞;
刘伶败了名,只为酒不忍;
陈灵灭了国,只为色不忍;
石崇破了家,只为财不忍;
项羽送了命,只为气不忍;
如今犯罪人,都是不知忍;
古来创业人,谁个不是忍。
河北省燕山余脉——昌瑞山南麓的清东陵区,埋葬着顺治、康熙、乾隆、咸丰、同治等五位皇帝以及慈禧太后、皇后妃嫔、皇子公主等150多人,是清代三个帝陵区中最大的一处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这里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最为成功的实验区。传统的风水理论认为,“所
清东陵和清西陵是清代入关后的两座大量的皇陵。其实最开始清代的皇帝们本打算效仿明十三陵大家都埋在一起,清东陵自清孝陵始(顺治帝福临)在某一次打猎活动中偶然发现此地“王气葱郁”所以就定下在此地营建大清朝的皇陵,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设计建造。于是清
清朝灭亡后不久,清西陵就遭到了疯狂的盗掘。其实,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那一年,慈禧和光绪逃亡西安,当时盘踞在东陵一带的土匪就以为大清灭亡了,于是他们就壮着胆子将东陵内苏麻喇姑的墓给盗了。这也是东陵的第一次被盗,只不过损失不大,各帝陵安然无恙。从
说起清代的皇陵,大家都知道有清东陵和清西陵,但其实清代有三个大陵:清东陵、清西陵和关外陵,关外陵主要埋葬的是顺治之前的皇帝,比如努尔哈赤、皇太极和他们的祖先;而清东、西陵主要埋葬的是顺治以来的清朝皇帝,当然啦,除了末代皇帝溥仪,总共是九位。
历史人物安顺 众所周知,安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,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的到来。 而安顺除了自然风光,也拥有着悠远的历史人文,在历史上,我们安顺曾经有过多位知名的历史人物前来驻足到访,并留下了一些珍贵的遗迹和不少文物珍宝,今天小编就
河南省,古称中原,省会郑州,简称“豫”,与河北省相对应,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,故名河南。河南作为历史文化大省,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,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,即十三朝古都洛阳、八朝古都开封、七朝古都安阳、夏商古都
湖北省位于中国大陆中部,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,与河南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重庆、陕西等6省市接壤,是兵家必争之地,历史悠久名人辈出,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比如地级荆门市代管的县级钟祥市,其建县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初,至今已有220
河南,古称中原,省会郑州,简称“豫”,与河北省相对应,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,故名河南。河南作为历史文化大省,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,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,即十三朝古都洛阳、八朝古都开封、七朝古都安阳、夏商古都郑
关于邓州,之前小南跟大家聊过,这里曾是北魏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也是五代时期的"宣化军节度",地位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,可谓是盛极一时。不仅如此,在北魏至金时期,北魏孝武帝、唐高祖、唐昭宗、宋钦宗、宋高宗、金哀宗六个帝王,都意欲迁都邓州。但
安徽宿州,砀山。这一个千年古城,处于安徽的最北部,是安徽的北大门,地处皖、苏、鲁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。砀山古称下邑,自秦置下邑县,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。砀山东周春秋时期,属宋国,宋国国都商丘,战国,改属齐国、后归属魏国,秦始皇二十二年,